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第十七期“学而思·论坛”于2023年4月28日19:00在5-313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儿童本位:学前教育的逻辑起点,由王国超教授指导,冉芹芹主持,2022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唐雪、张心语、潘胜云、黄丫、雷海梅等同学分别从四个不同维度作主题汇报;2022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其它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其它相关专业部分硕士生参会了本次学术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五位主讲人依次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主题汇报,主题分别是:
1.自我中心:“成人中心”到“儿童中心”的源动力
2.视角位移:从“为了儿童”到“通过儿童”的流变
3.田野工作:走进儿童世界之通道
4.马赛克方法:儿童生活世界图像的修复技术
其中,唐雪、张心语共同汇报主题为《自我中心:“成人中心”到“儿童中心”的源动力》,分析了“成人中心”的源头和困境,“成人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认识论演化和方法论变迁,讨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提出要平衡好“儿童”与“成人”两者各自的位置。力争做到视域融合,无限贴近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回归儿童本位。
潘胜云汇报的主题为《视角位移:从“为了儿童”到“通过儿童”的流变》,潘胜云同学从“为了儿童:道德情感下的儿童视角”,“基于儿童:理性基础下的儿童视角”和“通过儿童:儿童视角的应然样态”三个部分来展开,讲述了“通过儿童”激发儿童主体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而只有真正“通过儿童”,突出儿童主体性与参与性,“儿童本位”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落地。
黄丫汇报的主题为《田野工作:走进儿童世界之通道》,黄丫同学首先阐释了田野工作的内涵、田野工作应用于儿童研究的适切性、如何走进儿童的田野现场,继而揭示了“走进儿童世界的‘田野工作’”之径的独特价值,并强调以尊重差异、面向差异、解读差异为主的田野工作,能够为“读懂儿童”提供借鉴,将在历史中与成人世界被遮蔽、分离、纠缠,甚至被贬损的儿童更真实地呈现在成人的面前。
图3:黄丫同学作主题汇报
雷海梅汇报的主题为《马赛克方法:儿童生活世界图像的修复技术》,雷海梅同学首先提出“田野工作”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成人对成人的研究”,其与“成人对儿童的研究”有所不同,需要基于“田野工作”方法论视野下,找寻儿童研究新技术,继而提出“马赛克方法是儿童生活世界图像的修复技术之一”;其次,雷海梅同学先后阐释了“马赛克方法”的内涵、基本内容、以及其在儿童研究中的运用,并探讨“马赛克方法”在儿童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列举了实例论证了“马赛克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要站在儿童视角,在“田野工作”方法论指导下,充分运用“马赛克”技术,放慢脚步、放低姿态、倾听儿童,力争还原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图像。
图4:雷海梅同学作主题汇报
主题汇报完毕,与会者蒋烨琳、查禹柔、冉芹芹、石明燕、代胜芬、李婷婷、李大琴、李海燕、刘珏、杜滨等同学先后就汇报主题提出自已看法,提出自已的困域,主要集中在“‘成人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向”、“如何真正‘基于儿童’‘通过儿童’”、“田野工作具体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马赛克研究方法的应用”等,全体参会者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讲人尝试对这些问题逐一予以回应。
最后由指导教师王国超教授对五位主讲人的汇报依次进行点评和补充,同时,
针对各位参会人员的观点和疑问,王国超教授均从理论与实践两维度逐一进行详细解答,并提出该每个主题可能涉及到的参考文献,希望各位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以“儿童本位”为实践第一原则,以“为了儿童”为基本立场,以“基于儿童”“通过儿童”为实现路径,沿这一条路线持续开展儿童相关科研工作。
图5:学而思·论坛讨论现场
本次学术例会从19:00至21:30,历经两个半小时,整个学术论坛在和谐而又严肃的气氛中进行。会议最后由主持人冉芹芹同学作了简要总结,并宣布第十七期“学而思·论坛”圆满结束。
图片:张心语
文稿:唐 雪
一审:王国超
二审:蔡 菲
三审: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