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拥有“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 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是国家急需的新兴前沿领域,彰显我省民族文化,符合民族文化强省需求,更符合我校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需要。
本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密切。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上,习近平重点说明了九个重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在即将开展的国家脑计划和认知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发展战略上,我省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民族文化和认知科学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冠名“认知科学”的学院,民族文化和认知科学则是全国第一个将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和文化研究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综合学科,这将对我省在国家脑计划和认知科学重大项目的竞争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认知科学的发展将在民族学生和民族干部的培养上注入新科学的元素,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结合,将对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一、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的学科历史与现状
1.学科历史:世界的和中国的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科结构如图:
认知科学的学科框架,Pylyshyn,
认知科学的六大来源学科和支撑学科: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建立以后,与六大来源学科交叉,形成认知科学的六大分支学科: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或文化进化与认知(culture, evolution and cognition)、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
在认知科学框架下,认知科学的六大来源学科互相交叉,又产生出如上图所示的更多的新兴学科,它们是:①控制论;②神经语言学;③神经心理学;④认知过程仿真;⑤计算语言学;⑥心理语言学;⑦心理哲学;⑧语言哲学;⑨人类学和语言学;⑩认知人类学;⑩脑进化。
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有将教育学纳入其学科框架的趋势。例如,维基百科(Wiki Encyclopaedia)的“认知科学”词条,将教育学纳入认知科学学科框架,形成“6+1”的认知科学学科框架,如右图。
认知科学6+1框架,Wiki Paedia
21世纪,人类两大秘密将被揭开,一是生命的秘密,二是心智的秘密。认知科学通过交叉融合多学科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学和哲学的交叉研究,整合六大来源学科,探索人脑结构和功能,致力于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21世纪因此被欧美国家称为“脑科学时代”。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开展认知科学研究。哈佛大学设立了心智、脑与行为多学科研究中心,组织生物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学者通过研究脑的功能来挖掘和理解人的本质,并通过加强对人的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的理解来解答在医学、法律、公共政策与教育等领域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将“神经与认知科学”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并强调“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已被广泛认识到是未来几十年内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也是麻省理工学院今后10-20年内最重要的增长领域”,麻省理工学院设有“脑与认知科学系”、“麻省脑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并出版杂志《认知神经科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认知科学系主要从事三个领域的研究:脑、行为和计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认知研究所”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认知活动,并试图对这些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斯坦福大学在1983年成立了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简称CSCL),主要研究信息技术,计算机与认知科学。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平台,促进了这项新兴科学的发展,并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机器人设计,软件设计,信息技术,教育,语言,应用心理等各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布朗大学的“认知和语言科学系”是美国最早建立的认知科学系之一,视觉和言语是该系的主要研究领域。剑桥大学的“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注意、认知和情绪、语言和交流、记忆和知识。东京大学在人文与科学学院中设有生命与认知科学系,研究生命与认知行为的关系。国际上认知科学的发展如火如荼,在各相关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改变了人类对脑的认知,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
中国认知科学起步较晚,一些重要的研究大约开始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例如,陈霖1982年在Science上提出拓扑性质知觉理论。清华大学蔡曙山领导的团队从新世纪之初开展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详后)。中国科学院傅小兰及其团队、北京师范大学董奇及其团队、北京师范大学舒华及其团队、北京大学周晓林及其团队、北京大学周北海领导的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鞠实儿领导的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011年成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
2.认知科学在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的发展
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的认知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民族学(人类学)的早期研究之中。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民族学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有相关研究室,1991年成为全贵州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之一,1998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2006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授权点,2007年被批准为贵州省本科示范性专业,同年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杨昌儒、石开忠等是该学科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此外,本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都是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学科。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皆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代汉语”为省级精品课程,“苗语文”为省级重点课程。
在逻辑、文化与认知的研究方面,本学科带头人张学立教授领导的团队长期开展中国逻辑和逻辑史、中国文化背景的逻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背景逻辑、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比较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公开出版专著、教材、文集17部,发表论文70余篇。这些工作推动了认知科学在贵州的发展。
以上学科的发展和积累,为我校开展认知科学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014年5月,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正式挂牌成立了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搭建了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的交流平台,也为我校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撑与机构保证。2015年 月,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带领的认知科学研究团队,与张学立教授带领的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认知科学研究团队通力合作,申报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语言、思维和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15ZDB017)立项,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包括了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逻辑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等学科带头人张学立教授、肖远平教授、吴秋林教授、曾丽教授、张希媛副教授、李天翼副教授等。
2015年12月,我校成立了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特聘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带头人蔡曙山担任院长。本学科整合了包括心理学、现代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等本科专业及人类学和逻辑与认知两个硕士点的教学和研究力量,致力于改善单学科突出的研究状态,探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
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是全国第一所以“认知科学”冠名的学院,是支撑我校新兴交叉学科——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发展的实体学院,学校对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和学科给与人财物的全力支持,从此,我校认知科学发展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
二、学科的研究方向特色、成绩及发展前景
本学科建设源自我校大民族学学科群和认知科学研究长期的学科积累。2012年,我校确立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在此基础上,2014年5月,我校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成立。以此为标志,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结合形成新的学科。本学科致力于探寻民族认知的深层逻辑模式,以民族语言为突破口,回应民族教育中由于认知模式的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大数据深度挖掘和认知计算所面临的挑战。
本学科建设凝练为四个研究方向:逻辑、文化与认知;民族语言与认知;民族教育与认知;民族文化大数据与认知。
1. 逻辑、文化与认知
本方向是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关注不同民族群体的认知心理、认知行为与认知活动的规律,通过跨民族的认知比较,立足逻辑学为其他三个方向提供理论支撑。
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方向以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为对象,运用跨文化逻辑与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尤其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逻辑与认知的共性与差异,以及认知活动及其规律进行研究。
在学科带头人张学立教授和蔡曙山教授的带领下,2014年以来现有团队成员6人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7篇,出版专著与教材9部,主办全国学术研讨会3次,贵州省学术研讨会1次。目前本方向团队成员有6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学科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均衡。该方向为新兴交叉学科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提供理论动力,也可服务于民族认同、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共处和共融的政策咨询。
2. 民族语言与认知
语言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民族语言与认知的密切关系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人类语言与认知的相互关系和发展一直受到认知科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并以其研究成果促进认知科学的纵深发展。
贵州省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语种多样,系属复杂,特色鲜明,是民族语言与认知研究的重要语料资源;民族语言与认知方向以少数民族语言及其认知的特殊视角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民族语言的构词理念,词义定义、语法结构以及地方知识、自身体验、概念表征和语言习得等方面入手,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方法与角度等,揭示各民族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及其规律,对促进人类认知和思维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研究方向在龙海燕教授的带领下,承担着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多项一般社科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些社科项目涵盖了汉藏语系的侗台语族、藏缅语族和苗瑶语族的各种语言。目前本研究方向共有团队成员7名,教授5人,副教授2人,是国内民族语言学界认可的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研究团队,多年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民族语言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贵州作为汉藏语系的侗台语族、藏缅语族和苗瑶语族的各种语言的汇聚点,民族语言资源丰富,语言系属复杂,特色各异,并具有区域唯一性和地区交错性的特点,本方向的深入研究可辐射、带动全国的民族语言研究,为探讨不同民族的思维和认知理念提供优越的语言资源条件,为语言研究和认知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基础,有望在民族语言政策制定与双语和谐方面作出探索,为跨文化交际和高端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3. 民族教育与认知
民族教育与认知研究方向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认知模式关乎“人的发展”的独特资源,从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科,从民族文化、脑与教育,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人类学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全面考察贵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与认知模式,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等视角探究民族教育,以及文化与教育之间内在互动机制,进而提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符合各民族认知特点的民族教育新模式。
本方向在谢治菊教授的带领下,依托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3个本科专业,探明不同文化族群中儿童学习的内在机制,本方向有专职教学和研究团队成员6人,教授 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5篇,是一支富有活力的研究团队。该方向为尊重多样性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提代科学依据,也对重塑民族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服务于教育扶贫与民族教育健康发展。
4. 民族文化大数据与认知
该方向作为认知计算中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数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通过感知、获取、整合、分析和应用民族文化中各类异构大数据解决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传人等所面临的挑战,为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工具,形成新范式,产出新成果。具体的是,利用大数据、数据活化和数据挖掘等数据管理、应用与分析技术,发展先进的分布式模型、并行算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海量民族文化数据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技术,对民族文化大数据进行高效挖掘和深度分析,提升对数据的认知和计算能力(即对数据的理解、推理、发现和决策能力),并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基于Agent的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与存储等方面形成研究特
本方向以贵州省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必赢电子游戏网站437大数据分析中心、民族文化实验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与统计建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依托,在民族文化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认知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本方向有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8人,教授 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4人;校教学骨干2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在全面实施“互联网+”到“大数据×”建设的DT时代,以数据为中心的民族文化已成为未来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新理念和新实践。研究解决民族文化大数据深度挖掘和认知计算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为此,本方向符合我国尤其是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致力于解决大规模民族文化数据深度挖掘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能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
本学科共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7人。职称结构上,教授 16人、副教授8人、讲师 3 人;学历结构上,博士19 人、硕士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恩贝克特国际教育创新联盟主席(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with NBICT)1人;2016首届全国心理行业年度人物“全国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1名;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专家1人;省级优秀硕士生导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1人;省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教学团队”1个,校级“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团队” 1个。